鹤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于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尹旺松和黄珍娣先后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一生埋头造纸,透过一张纸,夫妻俩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迅速发展,充满传奇色彩。
1988年,尹黄夫妻摄于骡马物资交流会照相摊位
2019年,尹黄夫妻摄于家中
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松桂镇龙珠村,传承人尹旺松和黄珍娣是同村人,祖上世代传承造纸。他俩的爷爷辈已是“德气正,心向善”的老友,父辈是计划经济时代村中的生产队长,当时沿漾弓江有两三百家从事造纸的手工作坊,几乎全村人都在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然而到了尹旺松这代,村里只剩零星不到十户人家继续这门营生。
一张纸,折射出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尹家手工造纸作坊
1987年,尹黄两人完婚,黄珍娣从村尾搬到村头的夫家,靠手工制作土草纸为生。尹家的造纸作坊建在河边的半山腰,土草纸的原材料是竹子,两夫妻每次都要合力将3500斤竹子背上山,在作坊的窑里浸泡发酵一个月;第二个月给竹子撒上石灰,借助石灰的腐蚀性,使其表皮脱落;第三个月将软化的竹子经过数十日的蒸煮后,进行漂洗、撒灶灰(现改用土碱);到了第四个月,化浆的竹芯慢慢浮上水面,经过二次蒸煮、漂洗和压榨,原材料才见雏形。然而这四个月的努力,只走完手工造纸工序的一半路。
撕料
打碓
黄珍娣随丈夫把粗料背回山下家中,手工撕成长条状,方便下一步的打碓工序。经过打碓后的原料纤维颗粒更细,到了这步才算制出了半成品。夫妻俩将半成品背上山倒入水池,经过充分搅拌的浆水足够细致黏稠,抄纸柞水之后,一叠叠成形的土草纸整齐码放在工作台上。将纸张再次背回家,经过晾晒和包装,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纸才算制作完成。
抄纸
柞水
晾晒
相信读者们仅就笔者约20道工序的文字描述,已能感到传统手工造纸是非常累人的手艺,耗时耗力。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在过去没有防护服的几十年,数九寒天里尹黄夫妻穿着短小雨鞋,将发酵池的冰层凿开,轮流跳进去徒手翻搅原料,冰凉的水和石灰反复侵蚀手脚,直到日落黄昏筋疲力尽的两人才回到家。简单用餐之后再次出门,挨家挨户地讨要造纸所需的原料灶灰,攒够1000斤灶灰才够做一窑土草纸。
上街卖纸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机制品还未如今天一般大规模地生产,所以手工制成的土草纸虽然消耗体力,但销路是好的。尹黄夫妇背着成品纸到各大医院妇产科推销,用作产妇用纸和妇女用纸,由于纸张质量好,一度供不应求。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生产的机制替代品使尹家的土草纸渐渐失去市场。1992年开始,夫妻俩开始转而制作白棉纸,成品主要供给农村地区庙宇的祭祀用纸,因为市场小利润低,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困境。
制作白棉纸所用原材料:构树皮
转机出现在1994年,机缘巧合下传承人尹旺松发现,银行捆钞用的牛皮纸较脆,柜台人员捆钞时容易划伤手。如果换成自家产的白棉纸,既不锋利韧性也好。于是他带着妻子将白棉纸加工成捆钞纸,辗转滇西和滇东地区的各大银行,推销自家产的白棉捆钞纸。黄珍娣记得那次出门是她第一次坐银行的观光电梯,看着脚下的城市越来越大,她紧紧抱住捆钞纸非常激动,感觉自己的劳动也为城市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进入新世纪,全自动捆钞机的出现使白棉捆钞纸再次失去市场。与此同时,普洱茶渐渐升温,尹旺松带着包装茶叶的精细白棉纸来到昆明市,在茶叶交易市场找到了买家,从此专攻茶叶包装纸市场,家中的作坊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2007年,普洱茶销售市场遭遇重创,白棉包装纸出现滞销,彼时正值子女求学期间开销巨大,夫妻俩心急如焚,一度考虑放弃手艺,转行做小本生意。
回乡探亲的女儿女婿,在父母制作的书画宣纸前合影留念
这次的危机再次成为转机。面临转行的不舍和苦闷,尹黄夫妇观摩了鹤庆县文化馆组织的书画展,忽然想到可以改良配方做书画棉宣纸,宣纸不仅利润高而且市场也大。回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将辛苦做出的宣纸拿到书画院,请那里的专家试写和提点,这款宣纸成为此后近十年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书画爱好者争相购买的佳品。
装饰性花草纸
2010年以后,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找到尹黄夫妇选纸买纸,他们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四处跑市场愁销路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夫妻俩现在做书画宣纸、古籍修复纸、茶叶包装纸、装饰花草纸等,上门学艺的徒弟越来越多,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2018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手工造纸技艺传习所在传承人尹旺松黄珍娣家中挂牌,夫妻俩开设了活态教学体验课程,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传习所,亲身体验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
一起坚守
或许在我们看来尹黄夫妇的坚守是曲折的,但对于心中有爱的两个人来说,无论变换多少个人生跑道,最终都会到达幸福的终点。
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