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North Minzu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984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位类型: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属性:国际部委直属高校、省部共建大学
所属地区:中国 宁夏银川
学校代码:11407
通讯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北街204号
二、简介
北方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委高校,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共建大学。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占地面积1624亩。学校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
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上注重民族地区的需要,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目前,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工程、动画等71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等3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法学等4个省部级重点建设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建设专业;民族学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MPA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材料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建设了一支包括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人,全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4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4人在内的教师队伍。
学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合作办学、合作攻关联合机制,加大校地校企合作步伐,在社会服务中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回归。学校在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废渣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域外西夏文献整理与研究,贺兰山大麦地岩画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及北方语言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建设了发酵酿造工程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现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6个民族的硕士生、本科生、预科生2万余人在读,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60%,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30多年来,学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万余名优秀人才,他们深谙民族文化传统,熟悉民族风俗民情,在民族地区安心工作,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践行者,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者,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捍卫者。他们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和谐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积极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与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学校等多所国内高校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英国格林多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等国(境)外18所高校建立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4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援助中亚青年汉语培训班。加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41项。
学校实施“双驱动”+“双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以资源共享、兴趣驱动、学科交叉、尊重个性、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实践”三位一体实践平台,有力促进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学校被评为首批“宁夏回族自治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三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3月)
三、历史沿革
1984年,北方民族大学建校,原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200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2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大连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2004年,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
2006年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北方民族大学,筹建期限为两年;
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2008年,经教育部组织评审,学校正式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 。
2014年9月,北方民族大学30周年校庆,北方民族大学已经开通了校庆专题网。
2015年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北方民族大学。
2018年0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了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新增学位授权点名单,北方民族大学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四、学术研究
1、研究机构
截至2013年,学校建有发酵酿造工程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化工技术基础重点开放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重点开放实验室、生态系统模型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实验室为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开放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宁夏葡萄与葡萄酒技术创新中心为自治区创新中心;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国家民委首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发创新团队”、“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分别为自治区首批和第三批科技创新团队。另外还建有北方语言研究院、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数值计算与工程应用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所、西夏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等研究所。
2、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9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8项,省部级项目33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1项,省部级奖励174项,取得专利2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让3项。
3、学术资源
截止2013年12月31日,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33.4万册,馆藏电子文献总量117万册。馆藏纸质文献中包含了历年累计入库的过刊合订本和购入的晚清、民国年间的期刊、报刊影印本2万多册。2013年订阅中文期刊1810种,外文期刊107种,报纸96种。在数字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与宁夏高校共建共享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及Springer(斯普林格)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购置了万方数据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名师讲坛、方正Apabi(阿帕比)教学参考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等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多种电子资源。
五、文化传统
1、校徽
图案主体由学校校名的汉语拼音首字母“B”、学校建筑和阿拉伯数字“1984”等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图案呈圆形,图案内圆上弧为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下弧为学校英文全称。字母“B”环绕学校建筑幻化为腾飞的凤凰和涌动的河流,寓意学校建于黄河之滨、事业蒸蒸日上;稳重的蓝色作为标志色,象征深邃、博大、专业、希望、自信,彰显了学校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1984为建校时间。
2、校训
团结进取 砥砺成才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民族自古有“和为贵”的传统。团结进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于种种艰难困苦、外患内忧之中生生不息、伟岸屹立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我校是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汇聚着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民族团结也体现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志之间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加强团结是搞好教学、科研、后勤等各项工作的保证。
进取就能胜利,“惟进取也故日新”。全校师生员工要以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于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合和奋进的良好氛围,形成班子和谐、党政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同学和谐的良好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努力把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民族大学。
进取就是积极上进,努力向上。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又要树立远大目标,努力攀登,积极进取。广大同学风华正茂,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事事都能认真对待,以昂扬的进取精神学习、读书、追求、实践。
砥、砺,都是磨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砥砺,作为一个词,引申为磨练、磨砺的意思。古人有“砥身砺行”之说,意思是磨练自己的气节操守和品德行为。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坚强而恒久的,而是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锻炼形成的。一个人在通向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更多,往往要经历更多磨砺,特别需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信念和精神内涵。校训中“砥砺”二字的意思,在于让广大同学不仅认识到成才的过程是艰苦磨练的过程,而且能够主动自觉地刻苦读书,努力实践,克服困难,总结经验,经过反复磨练,日臻完善,成为适应社会需要,能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
成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校学习期间,广大同学应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加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为己任,刻苦学习,不断创新,勇攀高峰,锐意进取,成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校歌《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