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间存在各种不同的拟制亲属关系,比如认干亲,或者打老友等等。
拟似亲属关系(fictive kinship),又称虚拟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伊博与库里( Helen Rose Ebaugh and Mary Cury)认为,拟亲是指通过仪式或是深厚友谊关系的连结,而非血缘与婚姻所建之的关系,同时拟亲也会产生某些只有在一般家庭关系中才会有的权利与义务。白族的拟制亲属关系正是白族地区某些村落的特殊文化形式,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白族人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这些拟制亲属关系中,尤其是各种不同的社会性别结社,对于传统活动的参与和策划,对于传承白族传统文化都起了推动作用。
白族的社会性别结社,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段,会有不同的形式:
首先是“打老友”,就是白族孩童在幼时,其父母寻找自己关系较好的朋友或者村落附近比较合得来的家庭,给自己的孩子认下同性且年龄相仿的朋友。在幼时认下老友,这样的朋友便是相伴一生的朋友,共同成长,相互帮扶,即使到老也是朋友,因此谓之老友。打小老友之后,两个家庭在年节之际,相互走动,孩子们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
其次,到了中青年时期,各自成家之后,因为兴趣相投,关系较好的朋友便在“打老友”的基础上,形成更大的社会性别结社,即“结十姊妹和十兄弟”。他们在生产生活中互助,一起娱乐出行,旅游野炊,也参与当地社会的传统民俗活动。“十姐妹”这种集互助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会性别组织,对于女性个人来说,这个团体是家庭之外,个性与兴趣展示之处,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与发展,更造就了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结十兄弟”,常常是同村的男性、且关系本来就较好,或者从小就是老友的伙伴们,相互结成的团体。男性团体相对更加随性自由,更多的是一起娱乐,出行野炊等等。
到了老年时期,白族人的社会性别结社的范围就更大,中青年时期的“十姐妹或十兄弟”团体再相互结合,一般以村落为单位,形成老年人的社会性别团体。其中莲池会和洞经会分别是老年女性和男性的活动组织,这两种会,不仅是老年人的社会性别组织,又是其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的载体,老人通过加入更大的社会团体,礼佛拜神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家庭之外,除子女儿孙之外,也找到在兴趣、信仰和日常琐事上相互交流的伙伴。
由此可见,作为拟制亲属关系的一部分,白族社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别结社直接包括了其中成员的一生,让人们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从幼年到老年,都处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加强了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利于个人的社会化和性格健全,同时也利于社会的团结和谐。从文化角度来说,不同的社会性别结社参与各式各样的民间民俗活动,也同样利于当地白族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编辑:李有静
参考文献:
1. 罗红.白族社会性别结社与族群认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3-36页.
2. 马腾嶽.从布迪厄实践与资本理论看当代白族的“拟亲属”关系发展[J].思想战线.2018年第5期1-10.
3. 张钟汝.增强民间妇女组织能力,促进社会性别和谐平等[J.汝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6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