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队与云南队在花炮比赛中。 民族画报社记者 鹰鸽 摄
花炮原称“抢花炮”,是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队数,每炮必抢。如今,传统抢花炮活动仍在广泛开展。现代花炮运动,是在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有北京、重庆、河南、广西、宁夏、西藏、广东、云南等8支队伍参与花炮项目的角逐。尽管参赛队伍不多,但每场比赛都可谓高手过招、惊心动魄。
花炮,也叫“抢花炮”,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湘、鄂、渝、黔等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抢花炮活动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活跃。当村寨中有抢花炮比赛时,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争先恐后地涌向比赛场地。还炮祈福、送炮派福、抢炮接福,如果抢得“炮头”,就意味着今年会有一个好兆头。
1982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被列入表演项目。第三届运动会上,抢花炮成为竞赛项目,第七届运动会前正式更名为“花炮”。
走上赛场的花炮,在规则上融合了足球、篮球、橄榄球的很多比赛理念和规则,更具时代感。由于抢花炮的比赛过程类似橄榄球运动,因此这项活动也被称为“中国式橄榄球”,颇具“国际范”。
根据竞赛日程,花炮项目将于9月14日上午进行最后比拼,决出一等奖。
1 文旅融合让花炮走出大山
“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贵州、湖南等地的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花炮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
花炮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后,会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燃火药把红炮圈射向高空。红炮圈划出一道弧线下坠,选手争先恐后地抢夺,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在地面上,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边、屋顶上、树枝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努力地寻找。找到红炮圈的人必须 “过关斩将”,将其送到裁判台上才算获胜。
如今,这项对抗激烈、趣味性强的古老运动,随着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脚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中,抢花炮是 “保留节目”,其中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举办的“三月三”花炮节最为有名,每年都会有几十支来自各地的代表队同场竞技。花炮节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也拉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 规则完善加快推广步伐
广西代表团花炮队教练谭毅谋,算得上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元老级”人物了。他曾作为运动员参加了3届运动会,又作为花炮教练员参加过4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是他第5次率队出征。
谭毅谋见证了花炮项目的发展。在他看来,比赛规则的完善加快了花炮的推广步伐。
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后,花炮比赛进行了很多改进。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也不分队伍,属于单打独斗。改革后的抢花炮比赛,以队为单位,运动员手持花炮,通过奔跑、传递,将花炮投入对方的花篮得分,属于团队作战。在第六届运动会上,花炮比赛使用的直径5厘米的小铁箍改为直径14厘米的彩色橡胶圆饼,让比赛更具公平性和观赏性。同时,花炮的发射器也进行了改进,将火药发射改为电动发射,使比赛更安全。
“抢花炮一开始在南方地区开展得比较好,规则的完善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安全性和公平性,越来越多的北方队伍也加入进来,并且取得好成绩。”谭毅谋说。
在第九届运动会上,北京队就战胜花炮强队广西队,夺得一等奖。
“传统体育项目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就要在比赛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承。”谭毅谋说。
3 “大哥”广西队广交朋友
在“花炮圈”里,广西队可以说是公认的“大哥”。这不仅是因为广西队在历届运动会上的不俗战绩,也得益于广西对各地发展花炮运动的帮助。
参加本届运动会花炮比赛的河南队几乎是零基础组队,广西就帮了不少忙。
河南代表团花炮队教练余省威介绍,河南花炮队今年春天才开始组队,“三月三”的时候,组织主力队员赴广西比赛切磋。7月15日,河南花炮队正式集训,队伍被拉到广西柳州,和广西花炮队一起训练。
“广西队是一流强队,我们跟他们在一起训练,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比赛经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余省威说。
北京队曾经战胜广西队获得过第一名,可谓广西队赛场上的 “劲敌”。但在赛场下,两队是老朋友。
今年“三月三”花炮节的时候,广西队邀请北京队参赛,但是北京队未能成行。8月,两队如愿相聚北京,一起进行了十多天的教学赛。
“我们想捍卫优势地位,更想广交朋友、切磋交流,帮助其他省份提高花炮技战术水平。”谭毅谋说,“毕竟,比起拿奖,我们更想让这项运动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