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区域自治  > 详细页面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加快发展谱新篇 ——庆祝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阜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供稿,齐放、朱学著摄影 2018年10月08日 阅读量:

阜蒙县蒙古贞广场。

敖包文化节活动现场。

蒙古族初级中学开展的民族礼仪课。

大巴镇车新村葡萄成熟吸引游客前来采摘。

铸造产业园区生产车间。

阜蒙县全貌。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4月7日,简称阜蒙县,是辽宁最早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之一。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辽宁省西北部。阜蒙县现辖35个乡镇、1个街道及382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面积6246.2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总人口74万,拥有蒙古、汉、满、回、朝鲜、锡伯等24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15万。

  阜蒙县成立60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及辽宁省委、省政府“突破辽西北”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阜蒙县委、县政府更是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聚焦“打造全国一流民族自治县”目标,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阜蒙县依托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等优势,在抢抓机遇中谋发展,在开拓创新中求奋进,全力推进县域“三化”进程,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的密钥在哪里,幸福的密码是什么,阜蒙县又是如何书写这一份精彩的答卷?

  一、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坚定不移抓贯彻,自治县展现新气象

  阜蒙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民族立法工作,修订了《自治县条例》并颁布实施,制定了《蒙语文工作条例》《蒙医药管理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单行条例,为加强全县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乡镇、村屯的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制定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民族教育、文化、体育、医药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抓好当前、考虑长远、提高素质、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原则,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使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振兴自治县经济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比例明显提高。县级领导干部49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6人;乡科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9%。

  二、坚持扩开放、增体量,全力以赴促改革,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阜蒙县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关键,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加、速度持续加快、体量逐步攀升。调优配强招商队伍,成立47个招商分局,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实现272.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2220万美元,出口创汇17610万美元。大连远东、京都广场、锦州宝地等超10亿元项目投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优化、发展增速、质量提升。氟产业开发区与上海有机所合作建立的研发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正朝着高精尖新型工业化目标迈进。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7亿元。2017年农村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360元和21300元,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5772元和8300元。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位次从2012年第38位晋升到目前的第20位。

  三、坚持抓转型、促升级,持之以恒调结构,发展质量实现新提高

  结构优,发展畅。阜蒙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永恒主题,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突出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工业格局基本形成,氟化工、铸造、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玛瑙“四个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十足。累计新投产2000万元以上项目314个,投资40亿元实施伊利乳业等重大技改项目30个。“五个产业集群”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4亿元,入驻企业达66户,已完成投资121.2亿元。氟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工程”入选辽宁省首批50户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玛瑙产业基地助推阜新市斩获“世界玛瑙之都”殊荣,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七年蝉联全省首位,阜蒙县成功入选“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十佳市县”。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作为农牧大县,阜蒙县着力推进农产品工厂化加工、品牌化经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搭接与融合,建成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精品项目104个、126万亩。农业结构调整深入,累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0万亩、流转土地155.8万亩,新增省市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17个、家庭农场197家,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已达21户。农业科技转化成效显著:阜蒙县与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实现科技共建无缝对接,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亿元;顺利完成土地确权和国有林场改革主体任务,先后摘得全国农业结构调整试点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粮油高产创建标兵县、生猪调出大县、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试点县、绿化模范等多项桂冠。

  第三产业培育壮大。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13亿元,新增贷款40.17亿元;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海棠山等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乡村购物休闲旅游市场升温,敖包文化节、蒙古贞旅游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深入民心;“天辽地宁蒙古贞”品牌对外影响力持续增强,阜蒙县成功创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并列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2017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14.9万人,较2012年末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5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30.4%;接待游客752万人次,比2012年末翻一番;全县旅游总收入实现51亿元,是2012年的4倍。

  四、坚持重规划、提品位,固本强基增后劲,城乡面貌出现新变化

  阜蒙县按照“做大面积—增加人口—完善功能—服务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市扩容,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和城镇集聚,扩大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使城镇成为发展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重点突出蒙古贞新城、温泉新城以及13个中心镇建设,走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延展递进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推进旧城区改造9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6036户,新增住宅楼及公用设施建筑面积248.32万平方米,建成精品小区14个。县城绿化植树、绿地覆盖面积13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21平方米。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辽西北供水、锦阜高铁路扩能改造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57处,8万名群众从中受益,建县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佛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完工,城区新铺设燃气、供热、给排水管线52公里,增加供暖面积50万平方米;完成干线及农村公路改造639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434公里;新建及改造市政路网6条、农村电网135.9公里、大中修国省干线公路428公里,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检验收,十家子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录。

  五、坚持守底线、重整改,不遗余力抓治理,生态环境发生新改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阜蒙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已经成为阜蒙县最动人的底色。实施重点园林绿化工程5项,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5%,人均占有绿地面积9平方米。完成人工造林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8.5%。实施草原沙化治理45万亩,落实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2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4万亩、治理河道126.4公里;完成生态红线和畜禽禁养区划定,编制完成《“三沟经验”发源地保护和发展规划》。累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8.02亿元,集中实施主要污染防治、减排等重点环保工程。淘汰燃煤锅炉102个、老式轮转窑41个。深入落实产能去化任务,彻底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17家,退出落后产能71万吨,全面取缔地条钢生产,万元GDP能耗与2012年末相比下降3.2%。大力实施生态宜居工程,城乡道路建管养、垃圾收集和清运体系日趋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与2012年相比提高26个百分点。新建美丽乡村3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生态村32个。

  六、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踏石留印抓落实,脱贫攻坚迈上新起点

  阜蒙县矢志提高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和生活水平,全力推动扶贫开发落实见效。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扶贫政策,累计投入省以上财政资金1.53亿元,争取定点帮扶、集团帮村等各类帮扶资金6.78亿元,实施产业脱贫项目965个。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48个。实施移民搬迁148户、危房改造1438户。112个重点贫困村实现省市县三级驻村帮扶,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全部落实,累计减免各类费用3210万元,惠及贫困家庭子女43824人次。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县财政全额补贴。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做到全覆盖,实现大病集中救治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低保兜底保障贫困人口达到8105人,全县32617名贫困人口和81个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退出。

  七、坚持强保障、促和谐,尽心竭力惠民生,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阜蒙县加快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全面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健康阜蒙县”建设深入推进,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实施药品网上采购,药品实行零差价,全县公立医院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功能定位,组建3个医疗联合体,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蒙医事业和蒙药产业,攻破了被称为“软癌”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世界医学难题。民族医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107年,具备中蒙医药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达91%、村卫生室达52%,实现了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蒙医综合服务区创建全覆盖,阜蒙县被评为国家级中蒙医药工作先进县。新农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2%和99%。

  阜蒙县全力构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均衡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系。累计投入4.726亿元,完成危房改造、校安工程和新改扩建校舍等5项基建工程,总面积达38.92万平方米,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由2012年的62.3%提高到现在的70%,普惠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已达到81%,被评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县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佛寺镇被列为全国双语和谐乡村示范点。

  全民基本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征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9亿元。与2012年相比,城镇低保每人每月增加190元,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增加1532元、2198元和1399元,行政事业人员年人均工资提高27984元,职工取暖费补助标准提高700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3%。累计支付企业基本养老金19亿元,全县24610名企业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连续5年调整养老待遇,月养老金已达1707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安置就业再就业3.1万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1.96万人,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双拥共建活动深入推进,荣获第七轮全国双拥模范县和第八轮辽宁省双拥模范县。

  八、坚持重传承、强文化,锲而不舍促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新繁荣

  阜蒙县坚持“产业兴县、文化立县”发展战略,让群众生活得既有“质”又有“品”, 民族文化既放光又夺彩。阜蒙县深入开展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县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县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巴特尔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农家书屋、数字电视、乡镇卫生院、电子阅览室、益农信息社、村级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三馆一站”免费向社会提供辅导及场所、设施服务300多场,参与省级群众文化培训活动30余次,为基层提供辅导4000人次,年均图书流通6万余册,受益群众55万人次。实施“十、百、千”工程,开展创建民族文化艺术基地活动,城乡自发组织的蒙古剧团、皮影戏团、民族歌舞团、地方戏团、文艺队、诗社、文学创作社、剪纸协会等民间文艺团体已发展到100余个,构建了一乡一品的良好格局。好来宝《蒙乡儿女的梦想》、马头琴音乐《蒙乡儿女的祝愿》、群舞《吉祥》《顶碗舞》等民族文艺创作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省级以上大赛奖项。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血衰症疗法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蒙古族乌力格尔被列为国家级数字化保护试点。

  九、坚持优服务、转职能,从严从实改作风,政府自身建设有新进展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阜蒙县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两学一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政府作风明显转变。主动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议案建议819件、政协提案462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照一码”受益市场主体达10441户。全面推行权责清单、负面清单,累计接收、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4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4项、政府性基金4项,保留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8项。办理民心网民意诉求1629件、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5万余条,受理政府综合服务热线诉求18272件,审理行政复议案件119件、应诉案件93件,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保障、服务和促进作用,县司法局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化解信访积案358件,与2012年相比,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8.5%和7.9%。开展安全生产领域专项治理行动67次,5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今天,阜蒙人正以开放的眼光看发展,创新的意识思发展,务实的作风谋发展,争先的干劲促发展,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全力打造活力迸发的一流民族自治县!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