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为唐代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生于武功(今属陕西)别馆。李世民少年从军,这与其生长在军事贵族家庭有关,从小就娴习武艺,很会骑马射箭。李世民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贵、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在军事才能之外,他也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为人豪爽有识见,“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具有进取向上的性格。
李世民具有独到的人才观,这体现在他重人、选人、用人、容人以及人员的管理诸方面,有着一批拥护者。另外,在唐朝平定各方割据势力的战争立下了巨大功勋,他的地位和势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和扩张,逐渐威胁着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武德晚期,双方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唐高祖虽然重视有功的次子世民,但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太子建成的地位。世民深感“有功高不赏之惧”,便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唐高祖被迫立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传位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一共23年,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则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缓解了唐朝北部的压力,同时交好其他民族,由于强大的实力和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族人民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唐朝也成为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其他民族政权友好交往的一个典范。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阎立本 步辇图(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参考资料:
1.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