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有一部《沙赫麦西来甫的故事》(qissäi šahmäšräp)手抄本, 一册,共240页,作者不详。语言为老维吾尔文(也称察合台维吾尔文),每页文字11-13行不等。宽11.3厘米,长17厘米,用粗笔书写,字迹工整、清楚,书写优美。纸张为和田桑皮纸,维吾尔式线装,无封面,后人用牛皮纸做简易封面。此《沙赫麦西来甫的故事》为19世纪抄本,抄写人、抄写地、具体抄写时间、整理成册等信息不详。18-19世纪麦西来甫的故事在新疆和中亚广为流传,应是后人根据民间素材整理成册的。该《沙赫麦西来甫的故事》抄本是从新疆民间征集而来。
《沙赫麦西来甫的故事》以散文和诗歌形式记述麦西来甫的生平及创作活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道德、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表达了麦西来甫对现实生活、人生和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命运及美好向往。同时,他通过尖锐的文学语言、多种艺术手法揭露和批判社会中的种种不公。麦西来甫的诗歌及其思想对维吾尔古典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部分诗歌已进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歌词。
巴巴热依木·麦西来甫是17-18世纪维吾尔-乌兹别克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640年(又说1653年)出生于中亚安集延,不久迁居到纳曼干从毛拉巴扎尔阿訇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神秘主义文学、哲学等知识。为进一步求学,1687年来到喀什最大的依禅派宗教领袖依达伊图拉·阿帕克和卓处学习7年。在阿帕克和卓身边学习的几年里,创作了许多宗教内容的诗歌。因某些诗歌揭露宗教势力的欺骗行为和阿帕克和卓的虚伪个性,而得罪了阿帕克和卓,被其驱逐出和卓府。受到阿帕克和卓的诬陷驱逐后,麦西来甫开始了流浪生活。从此,麦西来甫走遍天山南北、河中地、呼罗珊以及中东各地,亲眼目睹和切身感受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哀叹,也目睹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这种情况引起了诗人麦西来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并在自己创作的诗歌中充分表现出来。由于麦西来甫的诗歌具有造反、追求自由和人道主义精神,当时被阿帕克和卓及其宗教保守势力视为伊斯兰的叛徒、眼中钉。麦西来甫1711年在巴里赫地区昆都斯(今阿富汗境内)被俘绞死。
诗人麦西来甫深受维吾尔族等新疆和中亚突厥民族人民的喜爱,被人民称为“šah mäšräp”(沙赫麦西来甫,šah为王、帝王之意)、“äwliya mäšräp”(神仙麦西来甫)、“qäländär mäšräp”(乞丐麦西来甫)、“išan mäšräp”(依禅麦西来甫,名称来源于教派的首领,意思是完美的人)等。
巴巴热依木·麦西来甫一生著有《麦西来甫诗集》(diwani mäšräp)、《麻布带努尔》(mäbdäi nur,即光源)、《克木亚》等著作。
2011年3月,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了新疆大学教授阿卜力米提·艾海提整理,根据和田人尼亚孜霍加·明波克的提议,公元1814-1815年(伊斯兰历1230年)由霍加艾赫迈德抄写的抄本。
此《沙赫麦西来甫的故事》对研究麦西来甫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1.海热提江·乌斯曼等编著《维吾尔古典文学史》(维吾尔文),2002年8月版,新疆教育出版社。
2.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维吾尔文学史》(维吾尔文),2006年4月版,民族出版社。
3.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2007年4月版。
4.民族文化宫网站:每周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