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舞蹈。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求生存、求发展中狩猎、农耕等劳动生产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
舞蹈的这些原始特质在民间舞蹈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 民间舞蹈,由于较少受到现代文明侵入,因而 更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原生态”特质。正如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所说:“所谓‘原生态’舞 蹈,就是流传于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跳的舞蹈。”在一些有着膜拜行为和模仿行为的“原生态”的民间舞蹈 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仪式和行为对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的深远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舞蹈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舞蹈风格纯朴、生活气息浓郁,既有原始文化的痕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篇里,在稻作文化舞蹈的鼓点中,我们将从烈日炎炎的南岭走廊出发。途径青藏高原,在皑皑雪山下跳上一段多情的弦子。接着来到塔里木沙漠的绿洲,感受那一带有着浓郁西域风情的绿洲文化。最后到达祖国版图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希望能从一颗颗舞蹈的“珍珠”之间,找寻文化多样性的光芒。
从水田移师场坝,继续狂欢
水中的狂欢
剑河苗族“水鼓舞”
剑河苗族“水鼓舞”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一带,约有600年历史。源于当地苗族群众祭拜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
关于水鼓舞的由来,说法不一。传说之一是很久以前的某一年,久旱不雨,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 让我在此长眠。”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祭奠,随后便降下喜雨,人们高兴就在水中边喝酒边跳起舞来,日后相沿成俗,每年都是这个时间进行祭祀活动,日久成为了一个节日。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某年大旱,河水断流,唯寨脚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们便到那里拊水嬉戏,但见潭中两龙相斗,顿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就变成节日。
这个节日分两阶段举行。每年阴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为祭祀阶段,又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舞者打扮奇特,舞姿古朴奔放,动作大胆夸张、狂野,场面热烈壮观。仪式之初,由一位小男孩用绳子牵着一只鸭子走在前面,一位寨老拿着一把茅草开路,跟着是一位长者端着香纸, 接着是挑祭品的人,最后是参加仪式的人群。参加跳舞的人身着衣裙,倒披蓑衣,脚踩草鞋或赤足,头上戴着烂斗笠、草编等。活动在河水中或一个有水的田头举行,众男女们跪在水中,先由寨老杀鸭进行祈祷,然后喝酒, 仪式完毕鼓声响起,人们开始在水中跟着鼓点蹁跹起舞,身着节日盛装的女子们在岸上唱歌助兴。舞到高兴时, 水田中的男女相互间一边拊水,一边掷泥嬉戏,以喝酒吃肉为乐,酒过三巡又到田中踩上几圈,直到日渐西下, 酒酣人醉,方才散去。第二阶段是客主共庆阶段,即庆贺求雨成功之意,在第二个丑日,全村的男女老少在寨边坝子里踩鼓,相邻数十个村寨的群众都来参加。活动持续三天,其间出嫁的姑娘还须挑着鸭子和酒等礼品回娘家来祝贺。
正如水鼓舞的名字一样,这个舞蹈将“水”、“鼓”、“舞”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在中国苗族中绝无仅有,在其他民族中也不多见,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2006年,剑河水鼓舞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